活動日期 |
起:
2025-05-22 迄:
2025-05-22 |
領域/議題 |
海洋教育 |
活動分類 |
|
活動對象 |
國中小教師 |
活動場次 |
0 |
參與人次 |
17 |
活動名稱 |
觀新藻礁的美麗與哀愁-到校輔導(國中) |
課程及講師 |
觀新藻礁的美麗與哀愁-阮允元 教師 |
實施內容 |
台灣珍稀的藻礁生態與其獨特價值。課程透過影片觀賞與討論,深入探討藻礁與珊瑚礁的差異、其重要生態功能以及所面臨的環境困境。學生將從中了解日常塑膠廢棄物對藻礁的影響,並思考個人與政府如何實踐藻礁保育,進而培養欣賞地景之美,喚起對海洋環境的關懷並採取實際行動。 |
備註說明 |
|
相關連結 |
|
學員意見 |
1.整合多元學科知識: 這門課程不僅僅是單純的生物或地理教學,它深度融合了生態學(藻礁與珊瑚礁的差異、生物棲息)、地質學(藻礁的形成與發育歷史)、環境科學(海洋廢棄物與塑膠污染對藻礁的危害)以及社會實踐(政府與個人如何參與藻礁保育)等多重領域知識。這種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視角理解複雜的環境議題。
2.連結在地與全球議題: 課程聚焦於台灣珍稀的觀新藻礁,將國土的地理特色與生態重要性,與學生所處的家鄉環境緊密連結。同時,透過探討塑膠廢棄物的影響,課程也觸及了全球性的海洋污染危機,促使學生將在地關懷延伸至地球永續發展的宏觀視野。
3.培養多元核心素養: 教案明確對應十二年國教的核心素養,不僅要求學生認知藻礁的生態影響,更強調情意上的關懷與技能上的問題解決,最終導向行為上的實際保育行動。這促使學生不只習得知識,更能培養科學應用、欣賞自然、關心公共議題及身為地球公民的價值觀。
4.促進教學經驗交流: 輔導團提供此類詳盡的教案設計,本身即是一種教學內容的「示範」。透過到校觀課與回饋(議課)精進教學,同時也讓其他教師有機會學習與借鑑,形成一個持續成長的教學社群。這種雙向的交流,正是提升整體教育品質的關鍵。 |
成效評估 |
一、課堂氛圍營造卓越,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該課程的班級經營氛圍優異,教師透過建立有助於學習的課堂規範 與營造溫暖的學習氣氛,成功促進了師生之間及學生同儕之間的合作關係。此外,教師能有效連結學生既有的新舊知能與生活經驗,並以此成功引發並維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課程內容豐富詳盡,教學流程連貫流暢: 課程設計流程清晰流暢,教師清晰地呈現了「觀新藻礁的美麗與哀愁」教案內容,深入介紹了台灣藻礁的定義、其在生態系中的重要性及其與珊瑚礁的差異。在每個學習活動完成後,教師皆能適時歸納或總結學習重點,確保學生習得重要概念,使整體課程內容既豐富又具高度連貫性。
三、教學策略多元化,建議優化學習單討論時間: 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了適切且多元的教學方法,例如透過影片觀賞、問題引導及學習單等方式,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或實作。同時,教師也運用了多元評量方式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為進一步深化學習成果,建議在最後的學習單活動中可以多預留一些時間,讓組員們有更充裕的機會互相討論與交流。 |
檢討改進 |
1.班級經營與學習氛圍良好,課程成功營造了溫暖的學習氣氛,有助於促進師生之間的合作關係。教師有效連結學生既有知識與生活經驗,成功引發並維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2.課程設計流暢且內容豐富,課程以「觀新藻礁的美麗與哀愁」為題,從引起動機開始,透過影片欣賞與問題引導,循序漸進地介紹了藻礁的定義、與珊瑚礁的差異、其生態重要性與發育歷史。教學活動流程清晰,每個活動結束後都能適時歸納或總結學習重點,使得課程整體進行流暢。
3.多元教學策略與評量運用,教師運用了影片、學習單及小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與參與。課程目標涵蓋認知、情意、技能與行為等多面向,旨在培養學生對藻礁的認識、關懷及採取保護行動。學習單作為評量工具,有助於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