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教學活動成果

回上一頁

活動日期 起: 2020-08-01 迄: 2021-12-31
領域/議題 國語_國中
活動分類
輔導小組團務 輔導員教學研究學習社群

年度:109

活動對象 國中教師
活動地點 觀音、龍潭、青埔、富岡、會稽、龜山、仁和、大崙國中
活動場次 7
參與人次 78
活動名稱 教學研究學習社群計畫
課程及講師 台師大陳志洪教授;輔導員:黃秋琴、曾怡菁、王耘婕、郭致廷、許志維;召集人柯斯媛校長
實施內容 一、 社群運作內容:
(一)學習模組與素養導向課程設計
1. 國語文領綱課程轉化與學習模組結合
2. 學習模組簡介,文本分析初探,提問設計與問題分析(備)
3. 議論文、說明文模組導入課程實作。(觀)
4. 實作後檢討與回饋--教學反思(議)

(二)學力提升工作坊
1. 會考試題答題難點分析
2. 檢視學生學習難點,修正教學內容
3. 重新設計課程並結合學習模組(可學習遷移的能力)

(三)種子實踐家共備社群
1. 徵求本市有意願現場國文教師共同備課。
2. 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結合學習模組(議論文本),逐步搭建鷹架,建構學習模組。
3. 實踐家返校實踐,有問題共同於LINE群組討論。
4. 實踐後發表成果與回饋討論。

二、實施方式:
1. 以輔導員帶領各校教師的社群運作模式。課程內涵除理論說明外,著重實際案例之實作與分享,透過社群共同備課,了解學習模組如何結合現有課程,讓學生學習具有學習遷移的核心能力,經過討論後修正後,以運用於實際教學情境。
2. 因應108課綱推行,結合領綱,以及素養導向課程設計。

三、課程規劃:
課程主題包含「教師專業社群〈共同備課、觀課、議課〉」、「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議論文及記敘兼抒情學習模組」、「會考試題分析與學生難點分析」。
備註說明
相關連結
滿意度 95.0
學員意見 一、
今天耘婕老師的分享,讓我學到了幾件事:
1.建立學校的學習地圖。從課本每冊的目錄開始,將同文體或同類型的文本放在同一次段考教
2.不同年級教學重點著重不同,毋須一課很貪心的把所有能力教會。
3.所教的文類知識要扣合學生寫作及評量試題,使其真正能學習遷移。
4.如果想在校內推動模組,可先從老師的部分著手,讓老師的了解課程脈絡。再製作說帖,讓學生及家長知道學校的規劃及努力的方向!
謝謝耘婕老師帶領我們看課程的規劃脈絡,處處著力而不張揚,是耘婕老師值得學習之處。希望假以時日,本校也能建構出屬於自己的課程地圖。
二、
怡菁老師分享議論文的教學,有幾點值得分享:
1.讓學生先從文本找到論點、論據(學生若不熟悉論點、論據如何區分,可用教授及秋琴主任研發的"議起上奏"卡牌,讓學生學會事理區分)
2.七年級到八年級議論文本教學逐次加深。七年級教"舉例"、"正證、反證",八年級教"比較"、"比喻".學生到九年級時要有內化模組,有根據的說出對陌生文本想法的能力
3.不管是文章教學、寫作及同學互評,都是用"結構"、"脈絡"及"目的"三層次,逐步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發展學生文章寫作事理相應的能力
4.與其大變,不如小變。怡菁老師的課程脈絡,其中蘊含很深厚的教學功力。玉珊老師的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印證了模組教學可以內化在學生的心裡。兩位老師的教學事例,讓我領悟:我們可就自己教學可變之處逐步修正。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希望我在未來也能教會學生這分內化的能力
三、
謝謝輔導團跟今日的講師們,以及出借美好場地的龍中,今天又是收穫滿滿加上肚子飽飽的回家。
中壢跟大成國中的學校實例,我學到很多,也受到很多鼓勵,只要願意學習和改變,嘗試和失敗都是值得的,進步也是可期待的。
我去年參加實踐家之後,就有跟年段老師討論學習地圖的使用,我們也真的很認真的劃分了課次,把雷同的文體集中一起上課。但是敗筆就是,我們沒有共備。
其實我一直很怕共備,總覺得同事們很難取得教學共識,加上同校老師幾乎沒有模組概念,因此遲遲未踏上共備之路,學習地圖這孩子也就這樣夭折了。
今天研習之後,透過耘婕老師的分享,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我不用把共備想得那麼可怕,目前的目標是:先找同年段的老師,訂定時間來,每人分配一課,備每課1-2個教學重點就好,討論有共識之後就執行。
先這樣試試看,如果順利,之後再進行課次調整。希望今天立的志能執行出來。
另外就是怡菁老師分享的閱讀策略,讀課文時給學生一個執行的目標,無論寫或讀,都要有「學習意識」,老師教學也是一樣。這一年以來學到的模組和教學策略,我真的感覺我對於教學越來越有意識,對於學生的答案跟反應不再只是打勾打叉,而是會思考要怎麼引導和組合鷹架。最後是「好作文練功坊」,謝謝分享~~學到好多好多
四、
謝謝輔導團員們不吝於分享各自的教學經驗和實踐過程中所遇到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還有,很誠摯地設身處地替學生和現場老師著想。
兩位講師詳細地且精闢講解,以及不藏私分享很多教學「技巧」。聆聽的過程,也自我省思自身的課堂,有完成那些目標,或者錯過那些......
有意識的觀察→學習→化用——以更好的方法。
成效評估 1. 教師能熟悉領綱轉化至學習模組的內涵,實際設計素養導向課程。
2. 教師能理解學習模組之架構,並於課堂上實作。
檢討改進 1. 教學專業社群轉型勢在必行,部分未有教師專業社群運作之學校,可向輔導團申請服務,輔導員希望成為現場教師有力的夥伴。
2. 本場次教師共備時互動熱烈,經常能與講師針對文本有知識性互動,也給予了輔導員許多未曾想到的建議。
附件:核定公文
附件管理 files核定文_(1)
附件:計畫
附件管理 files附件四__教學研究學習社群計畫
附件:活動照片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