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教學活動成果-輔導團到校輔導

活動照片 主旨 / 說明

綜合_國中 113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校群分區到校輔導

1.AIPACK教師自學資源介紹
2.AI備課工具體驗與實作
3.數位自主學習的自我檢核實作
4.教師數位自主備課能力的自我檢核與實作
5.數位自主備課成果分享與回饋
6.綜合座談

2025-03-11


人權教育 子計劃四-到校輔導

針對兒童權利公約及相關法規的主題宣講

2025-02-10


藝術_國小 113-1到校輔導_表演藝術類_南門國小~《電器大變身》

(1)備課:以線上會議模式,進行教案討論。討論如何讓學生用肢體表演呈現電器意象,以及如何安排課程流程,讓學生激發創意與學習團隊合作。

(2)觀課:114年01月16日第二節,桃園地方輔導團入班觀課,瞭解生學習狀

2025-01-16


社會_國小 桃園市113學年度國教輔導團國小社會領域小組到校輔導-文華國小

1.十二年國教政策溝通與宣導
2.觀課、議課、共同備課理論與實務
3.教學資源分享

2024-12-31


海洋教育 桃園海岸尋寶趣-認識海濱植物

從校園植物出發到認識海濱植物,推廣珍愛在地海洋資源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設計,運用五感體驗強化對海濱植物的認識,以遊戲方式檢核學生學習成效。

2024-12-26


生活_國小 113第1學期-頂社國小/生活領域2上第三單元完泡泡-泡泡變變變

13:10-13:50觀課
13:10 引起動機
13:15 問題討論與成品實作
13:40 學童分享與教師總結
14:00-14:50議課

2024-12-23


自然_國小 113學年度第1學期國民教育輔導團國小到校輔導-公開授課-青園國小場次

1.國小自然團與青園團隊於11/28辦理到校共備,於會中與青園團隊針對摩擦力課程討論熱烈,並感謝雅筠主任與佩璇老師對教案的用心。
2.12/19辦理公開觀課及議課,教學過程流暢,同時師生互動默契佳,能充分感受學生樂

2024-12-19


數學_國小 桃園市113學年度國民教育輔導團國小數學領域到校輔導-大坡國小場

1.介紹素養導向評量內涵。
2.說明數學領域評量題型設計。
3.分析、討論受輔學校老師提供的考素養試題是否符合素養導向。如何修正更符合素養導向。

2024-12-18


英語文_國小 113上國小英語到校輔導-同德國小

3位輔導員分別帶領第一、二、三學習階段的教師們檢視既有的校訂課程,進行客製化的專業討論,讓教師們修訂校訂課程時有更明確的方向。

2024-12-18


跨領域 113-1單一到校輔導-東勢國小

一、跨領域基本概念
二、跨領域課程設計分享

2024-12-18


跨領域 113-1單一到校輔導-草漯國中

一、草漯國中彈性課程簡介
二、校內團隊夥伴回饋與支持-回饋梯
三、跨領域課程設計分享與課程計畫撰寫
四、相關AI與資源分享

2024-12-17


健體_國小 113上學期第三場到校輔導-公埔國小

1.輔導員於11/28入校共同備課。
2.11/12觀議課。

2024-12-12


自然_國小 113學年度第1學期國民教育輔導團國小到校輔導-分區共備-瑞梅國小場次

1.介紹日月在天空運行的規律
2.水溶液導電的實驗介紹及活動說明
3.力的作用教學活動體驗與心得分享

2024-12-12


自然_國小 113學年度第1學期國民教育輔導團國小到校輔導-分區共備-大忠國小場次

1.團員先從中年級的磁力與電力的單元架構分析,再進展到六年級的電與磁單元,讓參與的老師有整體的概念。
2.學員接著解說六年級「大地的奧秘」教學策略,同時準備大量的岩石與礦物標本到場給老師們欣賞。
3.

2024-12-11


生活_國小 113第1學期-永順國小/生活課程-情緒萬花筒-認識情緒小精靈-觀課

1.於12/2下午進行共同備課
2.12/10流程
9:20-9:30輔導團上線
9:30-10:10公開授課
10:25-11:05議課

2024-12-10


國中_科技 國中科技輔導團113-1分區到校輔導合併國中圈第四群組-內壢國中場次

政策說明
意見發表
團員回饋

2024-12-06


健體_國小 113上第二場到校輔導-青園國小

1.輔導員於11/21入校進行共備。
2.12/5進行觀議課。

2024-12-05


性別平等教育 113學年度第1學期分區到校輔導(楊明國中)

1.暖身活動。
2.認識「身體界限」與「身體自主權」。
3.杜絕校園中的性騷擾。

2024-12-05


海洋教育 觀新藻礁的美麗與哀愁-到校輔導

藻礁在生態系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其發育過程也是臺灣西部海岸變遷或是氣候變遷的證據之一,都是極為寶貴的證據,在演化史上亦有其意義。透過課程培養學生欣賞觀音、新屋區藻礁之美,進而能於生活中實踐-關懷與維

2024-12-05